夏季高温来袭 警惕心血管疾病

2025-07-23


“平分天四序,最苦是炎蒸。”今天是二十四节气的大暑,标志着全国进入了最炎热的时期,部分地区最高温度将达40℃以上。天气酷热,湿度增大,人们就像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蒸笼之中,被上下两层热气夹击,开启“上蒸下煮”模式。

 

高温天气不仅让人感到闷热不适,还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额外负担,增加心血管疾病发作的风险。2022年《柳叶刀》子刊发表的一项研究就指出,气温每升高1℃,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率升高2.1%。因此,在炎热的夏季,尤其是老年人、高血压患者、冠心病患者等高危人群,更应重视心血管健康的防护。

 

一、高温为何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?

 

1. 血液黏稠度增加,血栓风险上升

高温环境下,人体出汗增多,若未能及时补充水分,会导致血液浓缩、黏稠度增加,血流速度减慢,使大脑、心脏等重要器官处于缺血缺氧状态,并且容易形成血栓,诱发心肌梗死或脑卒中。

 

2. 血管扩张,血压波动大

高温会使体表血管扩张,血压暂时下降,但为了维持正常血液循环,心脏不得不加快跳动,增加心脏负担。同时,若突然进入空调房或洗冷水澡,血管急剧收缩,可能导致血压骤升,增加心脑血管意外风险。

 

3. 电解质失衡,心律失常风险增加

大量出汗会导致钠、钾等电解质流失,若未及时补充,可能引发低钾血症,导致心律失常,甚至诱发心源性猝死。

 

4. 睡眠质量下降,加重心脏负担

夏季夜间温度高,容易影响睡眠质量,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,血压升高,增加心血管疾病发作风险。

 

二、哪些人群需格外警惕?
老年人:血管弹性下降,体温调节能力减弱,更易受高温影响。
高血压、冠心病患者:高温可能诱发血压波动,加重心脏缺血。
糖尿病患者:可能合并血管病变,高温下更易出现循环障碍。
肥胖人群:代谢率高,散热困难,心脏负荷大。
长期户外工作者:如建筑工人、快递员等,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下,风险更高。

 

三、科学预防策略

 

1. 合理补水,避免血液黏稠

少量多次饮水,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。每天饮水量建议在2000-2500ml,出汗多时可适当补充淡盐水或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。建议饮用温水,避免过量饮用冰水,过冷的水可能刺激血管收缩。少喝或不喝含酒精、咖啡因的饮料。



2. 调整作息,避免高温时段外出

避开正午高温时段外出。如需外出,尽量选择清晨或傍晚。穿着宽松、透气的衣物,选择浅色棉质衣物,帮助散热。使用遮阳工具,如戴遮阳帽、太阳镜,涂抹防晒霜,减少紫外线伤害。

 

3. 科学使用空调,避免“冷热刺激”

空调温度不宜过低,建议设置在26-28℃,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。空调风口不要直接对着身体,尤其是头部和胸口。从高温环境进入空调房前,先在阴凉处适应几分钟。

 

4. 饮食清淡,减轻心脏负担

多吃蔬果,如西瓜、黄瓜、西红柿等,补充水分和钾元素。减少高盐、高脂、高糖饮食,避免加重高血压和动脉硬化风险。控制食量,避免暴饮暴食,增加心脏负担。

 

5. 适度运动,避免剧烈活动

可以在早晨或傍晚较为凉爽时进行适当运动,如散步、太极拳、游泳等,避免高温下剧烈运动。运动后应及时补水,避免大量出汗后电解质失衡。

 

6. 监测血压和心率

定期测量血压,尤其是高血压患者应每天监测,发现异常及时就医。关注心率变化,心率异常时需警惕。慢性病患者要随身携带药物,按照医嘱按时服药。

 

7. 保证充足睡眠

充足的睡眠对于稳定血压、预防心血管疾病十分重要。可以使用风扇或空调调节室温,但应避免直接吹风。适当午休,有助于恢复体力,降低心脏负荷。